奔豚气,有五大典型症状:
胸闷气急、腹痛、心悸、惊恐、烦躁。
这个病去检查,用仪器是找不到任何阳性体征的,西医一般把它叫做“神经官能症”,或者“植物神经紊乱”。
奔豚气,症状很怪。
中医里头说,“气从少腹上冲心”,意思就是说这气从小肚子那儿一路冲到心窝子里。
实际上,奔豚病发作起来,可不止冲到心那么简单,它还能一直往上冲到头呢。
有患者说,这气要从头顶冲出来!
这股气到哪儿,哪儿就出问题:
比如,气跑到腹部就会腹胀、到胸部就会心悸胸闷、到咽喉就会有窒息感,到头部就会眩晕。
这是奔豚病的症状特点。
奔豚病,多是从惊恐来的。
这个惊恐,是自身的发惊、发恐的神心症。换句话说,奔豚病多是在惊恐的基础上发生的。
惊恐,用中医说属于“伤心肾”。
展开剩余90%手少阴心经受病,伤了心阴,会诱发少阴热证;
足少阴肾经受病,伤了肾阳,会诱发阳虚水湿泛滥的寒湿证。
所以,治疗的着眼点,应该在“心肾”。
很多大夫首先想到的是治胃,因为奔豚气常常发生在腹部。什么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这都止呃的方子,治不了这个病。
道理很简单:
人体的气往上冲,你用半夏,用枳壳,甚至旋复花、代赭石,往下压,根本行不通。因为这是逆着人体气机在走。这个气往上冲是有原因的,非得解决这个原因,这个气才会平复下来。
也有很多中医大夫,误以为这是心血不足,就用归脾、补心的药方来清凉滋润。
这些,恰恰都是治错了。
要想搞明白奔豚气,首先要明白一点:气往上冲啊,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寒气,一个是水气。
奔豚气的问题,主要分两大类:
第一是肝郁气滞型,第二是寒水上逆型。
肝郁气滞型,很好理解,就不多说。
主要说说“寒水上逆型”。
寒水上逆,是因为心阳亏虚,下焦寒水之气乘虚上逆。下焦寒水之气,一种是寒气,一种是水气。
那么,治疗的法门是:
心阳充足了,才能把这个寒水之气给降下去。
所以,桂枝,是要药,而且,量要大。
桂枝,从性味来说,它的方向是向上和向外的,那为什么它能平冲降逆呢?它怎么平冲?又怎么降逆?
就是因为奔豚本身,就是心阳不足,心气散乱,往下走的力量不足,心火该降不降,下焦不能温煦,冲上来的就不是正常的阳气,而是一股虚寒气,使人烦躁欲死。
桂枝,所谓的平冲降逆,就是温了心阳,加强了心脏功能,从而平冲降逆。
一半的中医,因为不研究伤寒论,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病,所以这种中医束手无策。
还有一部分中医知道这个病,但没有逐字研究,非常容易跟痰饮和水气凌心搞混,所以这种中医容易误治。
曾经有位患者是痰饮,结果被误诊为奔豚气,白吃了一年多中药,不轻反重。
关于“奔豚气”的原文,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原文,叫“欲作奔豚”,这个用“桂枝茯苓甘草大枣汤”,也就是“苓桂甘枣汤”。
第二种原文,叫“已做奔豚”,用“桂枝加桂汤”。
第三种原文,肝郁气滞型,用“奔豚汤”。
苓桂枣甘汤,为什么可治“欲作奔豚”?大枣,茯苓,本身就是有安心神的作用,加上甘草甘缓,桂枝温心阳,提前加强控制力,奔豚就不发了。
桂枝加桂汤,为什么可治“已做奔豚”?桂枝汤本就是强壮剂,属于心肝脾同调,再加桂枝,更是加强了心脏控制力,让原本散乱的心气不散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欲作奔豚,是想发作,还没有发作。已做奔豚,是奔豚气已经发生。
千万注意,一字之差,错之千里。看书必须要每个字认真研究!
奔豚气,一般是是素体阳虚,情志所伤引起。
女人容易得此病!因为女人很多人都有便秘,受到惊吓,肠道里的浊气被倒吸进心脏。心脏为大,心脏就会心跳加速,拼力将浊气排出,但心阳不足,不能排出,所以用桂枝加桂汤就是补心阳,将浊气压回肠道,这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
奔豚气属于冲脉病变,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
这个病太难受和痛苦了,濒死感,抑郁,焦虑不安,有自杀轻生现象,而且非常容易误诊。
以前有个患者,自述心慌心悸,症状严重,感觉心脏像被人掐住,伴有恐慌感,胃部也有不适感,但难以形容。起居不安,心神不宁,持续了四五年。也是被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我们以“温心阳、暖肾水、化气行水”治疗。
开方:桂枝45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10g,川楝子10g,玄胡10g。
这个方子,重点还是在“桂枝”。
•重用桂枝,泄奔豚气、温心阳。
•龙骨、牡蛎,潜镇安神,缓解心慌心悸。
•茯苓、白术,利水渗湿、健脾益气,以助桂枝化气行水。
•川楝子、玄胡,理气活血止痛,以助降奔豚气。
患者后,心慌心悸症状明显减轻,胃部不适感也有所缓解。
后续调整药方,直到心慌心悸症状基本消失,气上冲感也完全缓解。胃部不适感消失,起居安定,心神安宁。
这个病,稍微懂一点的医生听说是奔豚气,直接就上奔豚汤,十分容易误诊误治。
还有一个方子,叫做“温氏奔豚汤”,但没几个人会用,所以几乎不用。
做学问,要逐字研究。
刚才,上面我们已经说了:这个奔豚气,非常容易和“水气凌心”搞混,所以很容易误治。
因为,两者症状非常相似:
都是气从少腹上冲,症状也基本都是围绕“心悸、憋闷,眩晕”。
但是,有一点不同:
奔豚气是阵发性的,而水气凌心是可以一直发作的。
水气凌心,是个“水气病”。
水气上冲,是水气病的症状特点,也是水气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凡是水气上冲经过的地方:
肚脐下面、心口窝、胸部、喉咙,甚至头面、五官。
皆有症状:
胀满、心悸、憋闷,咳嗽、气喘、眩晕。
因为:
对于人体的循环系统而言,当体内痰饮阻滞,阻碍气血运行,影响心阳舒展时,会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
对于人体的神经系统而言,痰饮上扰清窍,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目不清、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所有的症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悸。
这种心悸呢,是外面没有什么因素干扰,身体也没有麻木疼痛的感觉,就是觉得心里头“砰砰砰”跳个不停,有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有时候又跟平常人一样,没什么其他影响。
所以,这病,又常被西医说成“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紊乱”。
究其原因,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
辨别水气病,大多会看到脸色发黑,或者出现水斑,舌头胖大,舌质淡嫩,舌苔大多是水滑的样子,脉象大多是沉紧,少部分沉弦。
寸口脉象沉紧,沉说明有水,紧说明有寒。
这寒气和水湿混在一起,聚集在人体的下焦关元。
起先的时候,病邪还很轻微,而且人体质好,阳气旺盛,所以根本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后来,人的阳气变弱了,这时寒气和水湿已经很严重了。这股阴寒之气把气血运行的通道都堵住了。寒水之气开始向上涌动,又随着肾气的上冲力量一起往上冲。
此时,症状开始出现。
有的大夫,误以为是“留饮病”,用了很猛烈的泻下药。结果上冲的气不但没降下去,寒水的病根也没清除掉,反而把脾胃给伤着了。
有的大夫,是给开小青龙汤,从表解,因为有论文是这么解的,所以他们照着抄,其实那是带外感的解法。
还有的大夫,喜欢用四君子汤,健脾祛湿补气,因为确实有脾气虚有水湿,但是用了无效,为什么?因为配比不对,药物的升降就不对。
实际上,水气上冲,虽然和心、脾、肾这三个脏器的阳气虚弱都有关系。
但,其中最关键的是:上焦的心阳虚弱,没办法压制下焦的阴寒。
解决“水气病”,走的是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路子。
用的是苓桂剂,也就是以茯苓、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
苓桂剂的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
所以,一般的水气病,心下微饮的,用的是苓桂术甘汤。
更严重的水气病,用的茯苓四逆汤。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茯苓,作用有四:
一、甘淡利水以消阴;二、宁心安神以定悸;三、行肺治节,通利三焦;四、补益脾土,防水气上冲。
桂枝,作用有三:
一、补心阳以制水;二、通阳以消阴;三、下气以降冲。
桂枝、茯苓,缺一不可。
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方,可随证加减。且临床中,常与四君子汤搭配。
要是吃了药之后,小便没有明显变多,那就把甘草的量减少点,甚至直接不用甘草。
等小便明显变多了,后来又慢慢变少,这就说明腹腔里那些水啊,差不多都排干净了。
这时候呢,就把茯苓的量减少些,白术和甘草的量增加些。
要是气虚的情况特别明显,那就换用四君子汤。
要是身体里水湿不算太重,但气虚,可以直接用四君子汤,不过用量得调整调整。先多用点茯苓,把人参和甘草的量减少些。要是小便不通畅,那就得换用苓桂术甘汤。
要是小便变多了,舌苔也开始慢慢变好,那就说明这药起作用了,接着吃就行。
等小便又开始变少,舌苔也不再有啥变化了,就把茯苓的量减少,白术的量增加。因为茯苓是往下走的,不利于脾气往上升。多用茯苓主要是把腹腔里那些实实在在的水排出去。现在开始多用白术,这才是真正开始补脾。
等到身体里的湿气都排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加大人参的用量,补脾气。
这时候,才能明显感觉到补的效果。
一些不专业的文章,会告诉你:有湿气,吃薏米、赤小豆。
问题是这些玩意儿是寒性的,在现在人普遍贪凉的情况下,大多脾胃都不好。
吃薏米赤小豆,先不论能不能祛湿,长期吃直接就能把很多人的脾胃给干趴下。
发布于:北京市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