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将月球背面采集的样本安全带回地球,并在月球上留下了一面新的国旗。
这条新闻在国内外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在朋友圈转发时忍不住发问:“这面旗能撑多久?”而英国《每日邮报》给出了答案!甚至大胆宣称,这面旗在月球上的寿命可达一万年。
当年美国阿波罗时期插在月球上的那些旗子,如今历经五十年,已经风化得面目全非,为何英媒却说“中国旗子能坚持一万年呢”?
2024年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着嫦娥六号奔向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飞行与调整后,它最终精准降落在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环形山附近。
这是一个深达数公里的巨大撞击坑,被誉为“月球地质宝库”,埋藏着月球内部最古老的秘密,嫦娥六号在此进行了大量工作。
探测器配备钻取和表取两套采样系统:一边用钻杆打孔,获取地下几十厘米的样本;另一边则伸展机械臂,在月壤表面抓取不同颗粒的土壤。
经过48小时连续奋战,这些珍贵的样品被小心装入封装罐,再送入上升器中,1935.3克月壤样本顺利完成采集。而就在完成主要任务、即将启程返回前,嫦娥六号则在月球表面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整面旗子尺寸仅30厘米乘20厘米,重量只有11.3克,比嫦娥五号那面旗子还轻了0.5克。
而之所以英媒会说这面旗子“寿命一万年”,主要是因为嫦娥六号上的旗子并非普通布料,而是由特殊材料——玄武岩纤维制成。
这种纤维的原材料来自天然玄武岩岩石,通过粉碎、高温熔融再拉丝处理,纤维直径竟然只有人类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它可以承受零上130摄氏度的高温,也能在零下180摄氏度低温下保持形态不变,同时具有出色的抗辐射和抗氧化能力。
玄武岩纤维的性能非常适合极端环境,在月球表面真空、高温差、强紫外线辐射的条件下,这种材料的表现明显优于普通尼龙布。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模拟测试,把样品置于真空环境中进行循环冷热和紫外线轰炸,上千小时后,颜色依旧稳定,纤维结构也未出现断裂。
因此,“一万年”虽然是理论估算,但绝非空穴来风。
当然,选择玄武岩作为材料,也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月球表面广泛存在玄武岩,如果未来要在月球建造科研基地或生存设施,可以直接利用月壤提取原料,再拉丝制成建筑材料或航天服,无需从地球运送,大幅降低成本。
所以,这面旗子看似只是象征性地插在月球表面,其实承载着中国长期的月球开发战略思路——一步步为月球基地建设铺路。
英国媒体在报道中指出,玄武岩纤维的耐腐蚀性远超传统布料,而这也间接对比了美国阿波罗计划时代的旗帜。
当年,美国首次登月的六面旗帜,全都采用尼龙材质,尺寸约1.5米长、0.9米宽,成本低廉,仅5.5美元,从政府仓库直接采购。
阿波罗11号那面旗子在1969年7月20日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插在宁静海区域,宇航员费力将横杆撑开,旗帜才得以竖立。
然而火箭升空产生的气流曾一度将旗子吹倒,后续任务才将旗子插得远离着陆器,以避免类似问题。
到今天,这些旗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太阳辐射、极端温差和真空环境的考验。
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自2009年起拍摄的高清照片显示,阿波罗12、16、17号的旗子仍然“站立”,但已褪色严重,原来的红白蓝色彩几乎消失,布料分子已遭紫外线破坏,变得灰白。
阿波罗11号那面旗子最悲惨,影子完全消失,极可能倒塌或被月尘覆盖。科学家估算,尼龙在月球上的寿命远不及地球环境,最终会慢慢分解成灰尘。
这种对比也反映出了中美两代航天战略的差异。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航天工业处于美苏冷战背景下,急于赢得“第一登月”的头彩,旗帜设计追求的是象征意义而非长期耐久性。
五十多年后,尽管人类再次计划登月,但当年的阿波罗旗帜早已无法复原。
而中国嫦娥系列则展现出不同的路径:从绕月探测到采样返回,每一步都是为未来月球长期驻留与开发做铺垫。
玄武岩旗不仅是一面旗,更是一种预示——未来月球基地的建筑材料可能就是用当地月壤3D打印而成。
可以说,这面旗子折射出了中国航天在科技路线上的长远思考。
中国已经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美国阿尔忒弥斯2号预计2026年载人绕月,3号2027年登月,两国在月球的竞赛即将展开新篇章。
从材料选择到科研攻关,从旗帜耐久性到长期月球开发策略,中国航天在嫦娥六号任务中展示了极强的技术预见性和战略眼光。
相较于阿波罗时期急功近利、象征性插旗的做法,显然,中国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科研价值。
未来,当月球南极基地真正建成,中国的旗帜将不只是象征性地迎风飘扬,更可能成为承载科研、探索和可持续开发的实用设施标志。
在这一浪潮中,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不仅是在采样带回,更在于思考如何让科技在极端环境下“活得更久”,让探索不只是一次纪念,而是长期可用的智慧与积累。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