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科普在行动#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精密运转的“小工厂”,十二经络是连接各个“车间”(脏腑)的“传送带”,而原穴,就是这些传送带上的“总开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阴经以输为原,阴经和腧穴为同一个穴,而阳经原穴和五输穴不同一个穴。它们汇聚着经络里的生命能量,既能反映脏腑的健康状况,又能通过简单按揉,帮助我们调理日常小毛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什么是原穴?它有什么作用?原穴是十二经络上最关键的穴位,每条经络对应一个原穴,共十二个。它们就像家里的总开关,有三项实用功能:
1、查故障:当某个脏腑或经络出现问题时,对应的原穴会有压痛或酸胀感。比如按太渊穴(肺经原穴)感觉疼痛,可能提示肺火大、易咳嗽。
2、 调能量:原穴能补能泄,像开关可开可关。脾虚乏力时按太白穴是“开开关”补气血;肝火旺时按太冲穴是“关开关”降火气。
3、 治小病:针对日常不适,按对原穴就能缓解。比如牙疼按合谷,腰酸按太溪,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应急妙招”。
十二经络原穴,从头到脚说清楚。今天我们来认识这12个“健康开关”:
手三阴经(从胸沿手臂内侧走向手)这三条阴经的原穴均在同一个地方,都在腕横纹上,大家看看我手上的画图。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 手太阴肺经:太渊穴 。输穴,八脉交会穴之脉会,手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缓解咳嗽、气喘、咽喉不适。
图片
太渊穴
2. 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手腕横纹中央,两筋之间。宁心安神,缓解心悸、胃痛。
图片
太陵穴
3. 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手腕横纹尺侧端,尺骨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失眠、心烦的“安神枕”。
图片
神门穴
手三阳经(从手沿手臂外侧走向头)均位于手背上,如我的手背图中所示。
图片
手三阳经的三个原穴位置
4、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平第二掌骨中点。牙疼、鼻塞的“急救药”。
图片
合谷穴
5手少阳三焦经:阳池穴。手背腕横纹上,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调节水液代谢,缓解手腕疼痛。
图片
阳池穴
6. 手太阳小肠经:腕骨穴。手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缓解头痛、耳鸣、手腕不适。
图片
腕骨穴
足三阳经(从头沿身体背面、腿外侧走向足)中三阳经的三个原穴位于足背上,如我的脚背图所示。
图片
足三阳经的三个原穴
7. 足阳明胃经:冲阳穴。足背最高处,动脉搏动处。调节胃功能,缓解胃痛、食欲不振。
图片
冲阳穴
8. 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膝盖疼、腿抽筋的“舒缓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9. 足太阳膀胱经:京骨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缓解头痛、项强、腰腿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大家发现了没有,足三阴经的三个原穴都有一个“太”字,太溪、太冲、太白,为了更好记忆,我把他们三个称为脚上的三个“太太”。
图片
足三阴经的三个原穴
10. 足太阴脾经:太白穴。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太白穴就是消化差、没力气的“小健脾丸”。
图片
太白穴
11. 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腰酸、口干的“补水站”。
图片
太溪穴
12. 足厥阴肝经: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生气、头痛的“灭火器”。
图片
太冲穴
以上一共是12个最实用的原穴,解决日常常见的烦恼。不用一下子记住所有穴位,先从这6个“高频实用款”开始吧:
1. 合谷穴——牙疼、鼻塞的“急救药”。左边牙疼按右边,右边牙疼按左边,孕妇不宜。
2. 神门穴——失眠、心烦的“安神枕”。睡前按揉5分钟,配合深呼吸,助您好眠。
3. 太白穴——消化差、没力气的“小健脾丸”。饭后按揉,促进消化,补气血。
4. 太溪穴——腰酸、口干的“补水站”。晚上泡脚后按5分钟,缓解腰酸、口干。
5. 太冲穴——生气、头痛的“灭火器”生气时按揉,疏肝降火,力度可稍大。
6. 丘墟穴——膝盖疼、腿抽筋的“舒缓贴”。久坐后按一按,缓解膝盖外侧痛、腿麻。
按揉原穴的小技巧,生物钟疗法。最佳时间:早上7-9点按太白、冲阳助消化;晚上9-11点按阳池助代谢,睡前按神门助睡眠。按揉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以感到“酸、麻、胀”为宜,每个穴位按揉2-3分钟。
图片
最新版本的针灸学课本
原穴就像身体自带的“健康按钮”,不花钱、不费力,每天花几分钟按一按,就能帮我们把身体调理得顺顺当当。下次遇到小毛病,别急着吃药,先找找对应的原穴,您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
注意事项:孕妇不宜刺激合谷等穴位;过饥过饱时不宜按揉;有严重疾病仍需就医。此文为中医爱好者分享学习用,不存在医疗指导,如果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