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我就是退个游一年,又不是不要号了,厂商凭啥说删就删?我辛辛苦苦肝的装备,省吃俭用充的648,合着你一句话就全都没收了?
最近网易又被骂惨了,就因为《第五人格》、《阴阳师》这些游戏的用户协议里,藏着这么一条:“你要是365天不上线,我们就通知你一下,再不上线,号就没了。”
这事儿一出来,玩家都炸了。但说实话,这口锅还真不能全让网易自己背。我翻了翻别家的协议,米哈游的《原神》、《星穹铁道》,莉莉丝的游戏,都写着365天不上线就可能删号。反倒是腾讯,把时间放宽到了三年,在这件事上,腾子居然显得有点良心了。
可问题是,凭什么?不管是三百天还是三年,大家又肝又氪的心血,怎么就成了你说删就删的东西?
这就捅到了一个所有游戏玩家心里都明白,但厂商们却一直在装糊涂的问题:这游戏账号里的东西,到底算谁的?答案可能让你有点上火:不算你的。不管是你手里的神器,还是账号本身,所有权都在厂商那,你,只有使用权。说白了,你花钱买的皮肤,本质上就是“租”来的。几乎所有厂商的协议里都会明确三件事:账号和虚拟物品所有权归我;你不能送,不能借,不能卖;我保留随时调整、回收、封号甚至关服的权力。
你根本没法自由处置你的账号。哪怕是Switch卡带、PS光盘这种你花钱买的实体玩意儿,你买到的也只是这个塑料片的拥有权,和游戏内容的使用许可,而不是游戏数据本身。
厂商们为什么非得把“所有权”死死攥在手里?
他们把自己定位成“服务提供商”。你玩游戏,不是买商品,是享受一种持续的服务。这么做,先说个合理的理由:游戏得运营吧?平衡数值、赛季重置、封外挂、修bug,这些都是日常。可如果虚拟道具是你的“私人财产”,那厂商每次更新动了你的装备,不就成了侵犯你的财产权?到时候就不是找客服要发票了,法院传票都能堆成山。
另一个原因,就更直接了,跟钱有关。如果玩家拥有所有权,就能随便交易装备金币,那每个游戏都成了自带现金交易的平台,也就是RMT。打金工作室会像蝗虫一样涌进来,游戏里的虚拟货币会迅速变成一种电子货币,洗钱、赌博、非法集资,这些金融监管的雷区,游戏公司一个都跑不掉。到时候别说版本更新了,任何调整导致你手里的“资产”缩水,玩家都能告到你破产。
这么一看,厂商把自己定义成服务商,确实是一种聪明的避险手段。可这种避险的代价,是玩家让渡了几乎所有的权利。那个你每次登录都弹出来,只能点“同意”否则就别玩的《用户服务协议》,里面每一条几乎都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写的。
游戏停服,账号被封,道具贬值,这些风险,全得玩家自己扛着。就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账号继承。如果一个玩家不幸离世,他想把账号留给亲人朋友,合情合理吧?但按照条款,不行,你的账号不能赠与、出借、转让。
这就跟现实法律拧上了。《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说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可在厂商眼里,你的游戏账号压根就不属于虚拟财产。虽然法律上已经开始承认游戏数据的财产属性,但它的定位一直很模糊。法律没说清这玩意儿到底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
法学界也吵翻了天。“物权派”觉得,游戏账号客观存在,能支配,有价值,就是物;“债权派”认为,玩家和运营商是合同关系,账号离不开服务,玩家的控制权受限。
就算按权利更小的“债权派”来说,玩家长时间不上线,你也得确实通知到本人,让他明确表示放弃,给个补救机会吧?直接删号,怎么看都过分了。
2021年,莉莉丝就因为这事儿被一个姓周的玩家告上了法庭。玩家的核心诉求就俩:一是365天不登录就删号的条款无效;二是禁止玩家交易游戏道具的条款无效。莉莉丝的辩解也很有意思,说畅游、米哈游、完美世界都这么干,这是行规。禁止交易是为了游戏环境健康。
最后法院的判决各打五十大板:支持了玩家,认定删除休眠账号的条款超过了必要限度;但又驳回了玩家自由交易的诉求,认定虚拟财产归莉莉丝所有。有意思的是,你现在去看莉莉丝的服务协议,那条删号条款,还好端端地挂在那儿呢。
游戏的本质是著作权作品,以前没人会关心一本书、一张影碟的“所有权”。但游戏不一样,它需要交互,是玩家付出了劳动、时间甚至金钱,看着它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玩家天然就觉得自己是这个账号的主人。
可惜,所有权这东西,要么有,要么没有。从游戏秩序来看,完全交给玩家不现实。所以法律只能在中间和稀泥。
好在,天平在慢慢倾斜。已经有案例判决游戏账号和虚拟物品可以作为遗产继承。这说明,法律正在一步步地,从厂商几乎完全的控制中,为玩家撬开一丝自由的空间。
毕竟,中国的游戏玩家有7亿,差不多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数字资产的归属,已经不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是给厂商打工的代练,而是能真正拥有自己在那个世界里所创造的价值。
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