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其海军,象征着美国的国家意志,航母编队也成为推行美国政治和军事策略的重要工具。于是,这个国家一直把海军力量的增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屡遭挫折的建舰计划
▼
美国一直抱着宏伟的军舰布局梦想,可是近年来推进得不尽如人意,国内的造舰水平快速下降,使得不少项目都受到限制,难以按计划推进。
关于航母的发展状况:根据美国法律,海军必须保持至少11艘能用的航空母舰。“尼米兹”号本打算在2026年退役,但其他“尼米兹”级也逐渐到了服役的尾声,接替的“福特”级航母一直进展得不太顺利。
尼米兹号航母是一艘重要的航空母舰,它在美国海军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艘航母的建造与服役,标志着美国海上力量的尖端水平。
“福特”级航母的头舰“福特”号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先进武器升降机以及电磁弹射和回收系统的故障,虽然已经投入使用,但因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它的战斗力一直没能发挥出来。
“肯尼迪”号二号舰原本预计在2025年交付,可是由于武器升降机、拦阻装置等关键系统未能按时到位,交付时间被推迟到2026年。这可是“肯尼迪”号第二次延期交船了,根据原定计划,这艘航母应该在2022年就交到美国海军手里,现如今这计划总算已经拖了四年。
“肯尼迪”号是属于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的第二艘,2011年2月就正式开工切割钢板,也在2015年开始铺设龙骨,然而经过十几年时间,仍然未能投入使用。这艘耗资129亿美元的航母建造过程让人挺失望的。要知道,美国之前建“尼米兹”级航母,周期通常在6到8年左右。
“福特”号航母属于美国海军的“福特”级,是该级别的首舰。它于2005年开工建设,2017年正式服役,作为“尼米兹”级之后的全新一代超级航母,配备了最新的技术和更强的作战能力。整个设计旨在提升作战效率,减少维护需求,同时增强电子战和自主作战能力。
现在建造“福特”级航母的时间比以前长了不少。虽然因为新航母的技术更先进,比如电磁弹射和新型升降机的安装确实比较难,建得慢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从另一面看,反映出美国造船业的衰落趋势更明显。
驱逐舰一直是美国海军的重要骨干力量。在9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推出了“21世纪水面作战”计划,启动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研发。这款驱逐舰全长183米,宽度24.6米,满载排水量大约15,995吨,是目前美国海军服役的最大阵型之一。它融合了先进的舰体结构、电力配置、通信网络、探测导航以及武器装备等多项尖端技术,曾被美国海军寄予厚望。
不过,由于成本实在太高,再加上配套武器的研发屡屡拖延,再加上全球局势的变动,这一级别的舰艇渐渐变成了挥霍的“高价商品”,没法充分发挥作用。本来美国海军打算造32艘“朱姆沃尔特”级,但最终只建了3艘。这三艘现在正或将进入改造阶段,希望经过升级能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这样一来,美国海军不得不继续挖掘“伯克”级驱逐舰的潜能,重新启动“伯克”Ⅱ型驱逐舰的建造工程,还在“伯克”Ⅱ型的基础上换装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形成了“伯克”Ⅲ型驱逐舰,以确保美国海军的战斗能力。
为了尽快补齐美国海军护卫舰的缺口,计划在意大利“贝尔加米尼”级护卫舰的基础上推出“星座”级新型护卫舰。早在2020年,美国海军就授权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在威斯康辛州的船厂开始建造“星座”级护卫舰,还签订了购买第一批6艘的合同。第一艘“星座”级护卫舰预计在2022年8月动工,2026年完成交付。
说来也挺让人没想到,原本是以一款成熟护卫舰为基础进行改进的新型护卫舰,建造过程却出了不少问题。开工两年过去,第一艘的完成度居然才10%,而且这个型号的设计还没有最终敲定,预计到今年夏天才能确定最终方案,结果交付时间也被推迟到2029年。而且,价格也从最初的10亿美元涨到14亿美元。
星座级护卫舰的想象图通常展现出流线型的外形,配备先进的雷达和武器系统,舰身线条锐利,现代感十足。舰体可能采用隐形设计,整体造型具有未来感,装备有多个导弹发射装置和近战武器,舰上还会有一些通讯和侦察设备。这样的设想图融合了科幻元素与现代军事技术,让人一看就觉得非常霸气,令人期待未来的海军力量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本来美国打算让“星座”级护卫舰和“贝尔加米尼”级护卫舰保持大约85%的相似度,也就是说,就是用“贝尔加米尼”的船体,然后换成美制的武器配备。不过,建造的过程中,美国的军工集团,甚至包括美国海军,都并不太想看到“星座”级护卫舰顺利出炉,原因嘛,毕竟这动了不少人的蛋糕啊,谁都不愿意让这块大饼被抢走。
在“星座”级护卫舰的研发过程中,设计团队想出了不少提升方案,比如改变舰首的设计,去掉球鼻头,把主炮换成MK-110型,延长垂发平台,把上层建筑向后移,还拆掉了后桅杆,把烟囱改成了常规布局,降低了舰艏和机库的高度,想办法让这款护卫舰更贴合实际需求。
经过这些改动之后,“星座”级护卫舰和“贝尔加米尼”护卫舰的相似度一下子掉到15%啦,再说,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最终的方案还没敲定,所以“星座”级护卫舰的建造也搁浅了。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觉得今后主要在近海水域任务上发力,所以到了2004年5月,正式提出要建造一种吃水浅、速度快、战斗力强、用途多样的新型战舰。最后,通用动力公司的“独立”级三体船方案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自由”级高速半滑行单体船方案中标。濒海战斗舰一共造了35艘,但用下来,这些船暴露出造价挺高,问题挺多,战斗效果一般……
这些濒海战斗舰单艘的造价都超过了5亿美元,而且因为用的铝合金结构,一跑起来速度快了,船体的甲板和墙板那些地方就容易出现疲劳裂纹,有潜在的风险,所以美国规定这些舰的最高航速不能超15节。另外,它们携带的武器也比较少,没法发挥太大的作战作用。
美国国防部的武器测试报告很明确地指出:这些濒海战斗舰在敌对环境中根本难以存活。因此,美国开始对这些舰艇进行退役,毕竟它们的服役时间也才十多年左右,这算得上是一次不小的失败。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在美国的武器测试报告中被指出,在面对敌方环境时,生存能力实在令人担忧。于是,相关方面决定逐步退役它们,毕竟这些舰艇的服役期也就十年出头,算是个不小的失误了。
到底出什么事了?
▼
要说一个项目出问题,确实也可能是项目本身的问题,可是美国海军的几乎所有项目都陷入了困境,这事儿真让人好琢磨啊。那美国的军事造船行业到底咋回事儿呢?
一来,美国海军的战略方向出现了偏差。苏联一解体,红海军就瞬间没了,再加上反恐战争的开启,美国海军就觉得,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击陆地目标,得在近海作战上多下功夫。于是,便推出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的项目。但这战略的偏差,一下子就让美国海军走了歪路,也导致他们难以应对未来海上任务的变化。
二是美国的产业链逐步去中心化。凭借美元和美债的优势,美方开始摆脱传统产业的发展,转而依靠金融资产的扩张为主要目标。为了巩固美元的霸主地位,他们将许多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操作,结果导致美国本土的造船业逐渐走向没落。
朱姆沃尔特舰发射导弹的场面真是令人振奋,不知道是不是看得太入迷了。
自从冷战一结束,美国的造船行业慢慢没落了,民用船只市场几乎没啥参与全球竞争,剩下的生产能力基本靠军工订单拼凑着撑着。到2024年,美国在全球造船订单里只占0.2%,排到了第19名,而中国则以大约50%的份额稳坐第一把交椅。
第三,产能跟不上节奏。造船行业大幅缩减,导致大量工人离岗,整个供应链出现断裂,基础设施也变得老旧不堪,制造成本不断上涨。这些问题让美国海军在建造和维护大型舰艇时,难以达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标准,影响了进度,造成舰艇建造和维修任务堆积如山。
它的核潜艇维修干船坞建于1919年,根本没法处理核燃料,所以美国有37%的攻击核潜艇都停用等待维修。也因此,美国在建一艘“伯克”级驱逐舰时,不但花的时间长,花的钱也比韩国这样造船水平国家贵好几倍,造价甚至还超出韩国国产军舰一倍多。
伯克级驱逐舰
再加上美国军工集团掌控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他们不愿让外来资源插手,想把自己的利益牢牢掌控在手里,这样一来就不太愿意进行大的革新,结果就逐渐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局面。
韩国这边也可以啊,不过得看你具体指的是什么方面,要不具体说说?
▼
就在美国造船行业遇到难题的时候,韩国造船厂主动伸出援手,愿意跟美国一块搞军舰建造。这方面,韩国其实也占点便宜,天生就有一些优势帮上忙。
一是因为跟韩国关系搞得不错,盟友之间的关系让美国可以把一部分军舰建造任务交给韩国,不仅能应付眼前的困难,还能巩固印太地区的联盟。把驱逐舰的船体外包给韩国,也让美国有更多资源专注于研发新型核潜艇、航母啥的关键装备,以应付各种挑战。
二是韩国的造船水平在国际上也是属于顶尖一档的,在高端船型和军事装备方面尤其有自己的一套。韩国不仅有建造宙斯盾军舰的丰富经验,还自己造了“世宗大王”级和“正祖大王”级等多款驱逐舰。这些舰艇的设计跟美国“伯克”级差不多,建造速度也更快,完全有能力帮美国搞军舰制造。
世宗大王级驱逐舰,是韩国自主研发的高端战舰,属于韩国海军的旗舰型武器装备。这款舰船在设计上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火力,能应对各种海上威胁。它的性能和设计理念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韩国海军中担任重要角色。
说到成本和效率,韩国的造船工业可真是厉害。它们的供应链国产化率已经到了92%,用人方面的成本还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韩华海洋还搞定了费城船厂,为美军的舰艇提供维修和支持,要是韩国帮忙建造,能大大降低美国军舰的建造花费,还能提高效率。
当然,双方要是合作,免不了会遇到一些难题和阻碍,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合作的效果。
第一个是法律上的障碍。美国《伯恩斯·托尔弗森修正案》规定外国船厂不能建造美军舰,只能通过国会批准相关法案才能打破这个限制,这其实也是一场关系到权力与利益的较量。
第二点是技术上的依赖。美国和韩国合作时,韩国负责建造船体,军舰的核心装备仍由美国提供。因为美国自身的生产能力有限,难免会遇到一些工期延误的情况。
第三点就是合作的基础了。虽然美韩合作在短期内或许能缓解美国造船的压力,但根本上没法改变美国造船产业的结构性衰退。反过来,依赖韩国可能还会暴露出供应链中的战略脆弱点。
所以,依靠韩国的帮衬来振兴美国海军,实际上也反映出美国霸权逐渐式微的无奈。归根结底,这只是靠盟友分摊成本、试图拖延衰退的短期权宜之策。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组和技术角逐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这种外包方式未必能带来理想效果,反而可能让美国在海权方面的优势更快流逝。
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