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谁不曾有过离别?有人是离乡求学,有人是远走他乡谋生,有人是在不同城市之间奔波。每一次告别,都夹杂着不舍与期待。
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在《初出城留别》一诗中,道尽了这种复杂心境。短短四句,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情景,更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真正的归宿,不在山川城郭,而在一颗安定的心。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首诗,品味字里行间的真意,看看白居易如何在离别中,教会我们看清人生的方向。
《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图片
图片
01
图片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释义:
清晨,我才从皇宫中回来,傍晚又要从城门出去。
人生智慧:
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奔波——早晨刚刚结束朝廷事务,晚上又要踏上新的行程。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这种状态其实并不陌生。每天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早上是办公室的“打工人”,晚上是家庭的“顶梁柱”;白天应付工作上的琐碎,晚上还要操心生活的柴米油盐。
生活的节奏快到让人几乎透不过气。但白居易并没有抱怨,而是平实地记录下来。这也提醒我们:人生的奔波无法避免,与其心浮气躁,不如心平气和地面对。
正如俗话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与其纠结于劳累,不如看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向前。哪怕日子匆忙,也要在奔波中找到价值感,这样即便忙碌,心里也能踏实。
图片
02
图片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释义:
不要以为只是走到城东的小路,其实这条路一直通向遥远的江南。
人生智慧:
这一句看似写路,其实暗喻人生的方向。我们常常觉得,眼前只是短短一步,没什么大不了,但谁曾想,这一步可能就是通向人生另一段旅程的开端。
看似平常的选择,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白居易用“城东陌”与“江南路”的对比,让我们意识到:人生中没有无关紧要的路,每一步都在铺就未来。
对于正在奋斗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警醒——要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决定。对于已经走过大半生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慰藉——回望过去,原来每一步都自有意义,最终带你走到今天。人生的旅途,不在乎长短,而在乎心的方向。
图片
03
图片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释义:
策马扬鞭驱赶着车马,挥手与亲友们告别。
人生智慧:
离别的场景总是让人心酸。车马急行,亲友挥手,背影渐渐远去。这一幕,在古代如此,在今天依旧如此。有人送孩子去外地上学,有人送亲人去异国工作,每一次告别,都像是在心里划下一道痕迹。
白居易笔下的挥手,没有太多煽情,却让人读来鼻子发酸。因为我们知道:人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告别是成长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的相聚,也提醒我们接受人生中的必然分离。
在离别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亲情”、“友情”的珍贵。也许一句“慢点走”,也许一个紧紧的拥抱,就是心底最深的挂念。人生到头来,能让我们挥手不舍的,其实就是那份真挚的情感。而懂得珍惜这种感情的人,才会活得更有温度。
图片
04
图片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释义:
我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家乡,只要心安宁,哪里都是归宿。
人生智慧: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句。白居易一生仕途辗转,从长安到江南,从京城到洛阳,漂泊几乎成了常态。但他在这句里告诉我们:归属感,不在地理意义的“家乡”,而在心灵的安定。
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离开故乡到大城市打拼,有人因工作常年漂泊在外,有人一辈子在不同城市之间迁徙。久而久之,我们常常会问自己:哪里才是家?白居易给了我们答案:心安之处,便是归处。
真正的家,不一定是你出生的地方,而是你心里能安顿下来的地方。那里可能有亲人的笑容,可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能只是一个让你安心放松的小屋。
这句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一个漂泊者的心。它告诉我们,不必执着于“根”在哪里,而要学会在心里找到归宿。只要心安,走到哪里,都是家。
《初出城留别》短短四句,却把人生的奔波、抉择、离别与归宿写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智慧在于:他不把漂泊当作负担,而是看作人生的一种常态;他不把归宿寄托在某个地方,而是寄托在一颗安定的心上。
读完这首诗,我们或许更能理解: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路,不必纠结走到哪里,也不必害怕告别。只要心中有方向,有牵挂,有安宁,那么不论身在何处,都是归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